许多成功人士都善于识人,又能够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是管理好下属的良方。许多领导者往往常感叹手下无人可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手下没人,而是没有把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身为领导,对部下首先要有透彻的了解,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以达到人事相宜的效果。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样,因材施教才能各尽其能。一个公司只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作为一个领导者,对员工的才能、兴趣了解于胸,才能针对某项特定的工作选择适合的人选,追求人与事的统一。
现在的杉杉集团是我国服装行业著名的大企业,然而十几年前,它却是一家负债近800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救活了这家小厂,并带领其发展为现在服装年销售30个亿的产业集团的人,便是郑永刚,杉杉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他现还出任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
郑永刚是位有个性的人。他不回避任何问题,越是有点楞角的问题,他越有精神;他也不会羞答答地谈自己的成功,这源于他的自信与勇气:“我去服装厂(杉杉前身)的时侯,它已是个烂摊子。我勇敢地去跟领导谈要接下来。我的胆子很大,我太太就担心说,你行吗?我知道我行。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信,我从来没有认为同一件事别人能做到我不能做,除非是科研,这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其它事我都是从不服输的。”
“我这个人就是别人管我不行。我有很多想法。就像看书吧,我跟别人看书不一样。我看了很多介绍成功人士的书,像王永庆、李嘉诚。我看这些书从来不是想学习他们,我是一边看一边和他们交流。比如处理一件事,我会想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解决,效果可能更好;再就是我会去研究他们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所以别人想领导我都难,而我要领导别人呢?我会给他机会。”郑永刚认为,能有今天的成就,一靠创新二靠用人,他称他对服装不是内行,但对当一家服装企业的老总则是内行。他谈道:“我从不做具体的工作,我是用人,用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我的企业为什么会从一家资不抵债的小企业走到今天,成为国家500强,连续三届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增长最快的企业?它关健的一条就是考评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本人对企业的贡献是具有超前的意识,每一次我们上台阶都是靠创新。1990年我们成立杉杉职工风险基金会,收购了原来国家的一部分股份,使杉杉成为多种经济成份的规范化股份公司,这在当时纺织行业是唯一一家。为什么要做这种第一?因为你有好的品牌、好的经营理念,没有好的机制,你的企业照样垮掉;企业发展、人才才能的发挥靠什么保障?就是机制。”
对自己的成就,郑永刚这样“转述”:“中国服装界有一种说法,郑永刚不仅仅是救活了一家企业,搞好了杉杉集团,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整个服装行业推动了名牌战略。”他的名牌战略并不是盲目求大,他认为单一服装品牌规模不会太大,所以他在不断收购品牌,包括国外品牌。“对于我来讲,100个品牌都不多。每一个品牌有1个亿的销售,我就有100个亿了。”那么,他是怎么操作的呢?他说:“我是用人投资做品牌的。比方说你最适合做哪一类女装,给你一个设计师、一个会计师,然后你就去做,我给你5000万元启动。但有一条,你必须在这个细分领域是最优秀的。”“我做什么呢?一个是资本呀,一个是团队理念呀,再一个是共享资源呀。你跟我做,马上就能进入角色了,因为我有一个很大的网络。所以人家愿意跟我做。当然,你得考虑他们的利益,不能光给他个工资,否则他也会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