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一只雌性壮丽细尾鹩莺 图片来源:Diane Colombelli-Negrel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本文作者玛丽·贝茨(Mary Bates)之前也曾写过关于育雏寄生虫和寄主之间进化竞赛的文章。(育雏寄生虫将卵产于其他鸟类的巢里,让其他鸟类哺育自己的幼虫。)在这个体系中,寄主从巢中识别、清除寄生虫卵,并从中获益。同时,育雏寄生虫继续尝试,欺骗寄主,让它们接受并哺育自己的幼虫。
寄主必须走一种不稳定的路线来摆脱育雏寄生虫。过松的话,会导致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哺育其他鸟类的幼虫;过紧的话,会导致误将自己幼虫的卵排出体外的风险。最好的结果是,考虑到所承担的风险,寄主应该改变对寄生虫的防御性。
几年前,戴安娜·科伦尼格(Diane Colombelli-Négrel)、索尼娅·克多弗(Sonia Kleindorfer),还有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的同事们发现了一个鸟儿反击育雏寄生虫的非凡方式。当胚胎还在卵中时,雌性壮丽细尾鹩莺就给每个胚胎一个“密码”。每个雌性孵化卵蛋时都有独特的听觉要素。孵化完成后,细尾鹩莺幼虫乞讨食物的声音中就包含了这种独特的听觉要素。科伦-尼格、克多弗和同事们说道,乞讨食物时最像母细尾鹩莺所教授的声音的幼崽就会得到更多的食物。但细尾鹩莺的育雏寄生虫和霍斯菲尔德青铜杜鹃发出的声音就不怎么像母细尾鹩莺的 “密码”了。
在一项新的调查中,科伦尼格、克多弗和同事们再一次研究了壮丽细尾鹩莺和霍斯菲尔德青铜杜鹃的关系,看看育雏寄生虫这一大威胁会不会导致细尾鹩莺加大“教学力度”。
杜鹃在细尾鹩莺的巢中栖息 图片来源:戴安娜·科伦-尼格(Diane Colombelli-Négrel)
首先,研究人员从南澳大利亚的17个细尾鹩莺巢里录下了幼崽的叫声。根据母细尾鹩莺的培养要求,研究人员发现母细尾鹩莺的“密码”与幼虫乞讨声的相似之处在于:如果母细尾鹩莺发出越多的指示叫声,那么幼虫发出的声音就越相似。
其次,研究人员在29个鸟巢中进行了重现实验。他们播放了霍斯菲尔德青铜杜鹃的叫声,或中性鸟叫声。播放完杜鹃的叫声后,没有播放中性鸟叫声,雌细尾鹩莺就给幼虫示范了更多次的指示叫声?;谎灾?,雌细尾鹩莺在听到邻近的杜鹃叫声后,更加卖力地对幼虫进行自己的声音示范。
科伦尼格和克多弗说道,研究结果显示了一个机制,就是细尾鹩莺是如何提高决策,以及降低接受错误的杜鹃幼崽以及拒绝自己幼崽的可能性。
科伦尼格和克多弗在一封邮件中提到:“当这一地区有杜鹃鸟时,细尾鹩莺对卵发声的次数就应该增加,以至于孵化后可以确定幼虫是不是自己的。这个机制始于鸟巢中,包括对胚胎的一些动作指导和感知学习。”
科伦尼格、克多弗和同事们继续研究细尾鹩莺是如何给幼虫们传授指示声音的。通常,研究人员通过心率和核磁共振额(MRI)扫描来观察细尾鹩莺胚胎是如何学习的,还可以观察母细尾鹩莺有没有用特别的手段帮助胚胎学习,比如给予胚胎更多的营养。
要与狡猾的育雏寄生虫作斗争,壮丽细尾鹩莺必须尽早并且频繁教授自己的后代。当它们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加倍教授自己的幼虫以确保它们收到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