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用近乎大人的视角,跟随父母游历了欧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所到之处,无不以一个小小观察家的身份,回顾当地历史文化,那些充满历史感的断壁残垣,如比萨斜塔、德国柏林墙、法俄凯旋门、柬埔寨吴哥窟等,在这个孩子眼中,顿时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寓意。
这是《少年看世界》一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少年看世界》(周诗乐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走读世界
当沉浸于这个孩童描述的昨日世界,我仿佛又重游了一遍历史,那种战争中的嘶吼、万马奔腾的气势,历历在目,因此,才让我惊异于这个孩子的历史涵养,从中国历史的唐宋元明清,再到世界历史的苏联解体、德国纳粹暴行等,在这个孩子看来,都已常熟于心。
我想,除了行走世界外,这应该还跟阅读面有关,当同龄人还沉浸在各种电子游戏、奥数班、兴趣班时,周诗乐却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几乎交给了阅读。
正如周诗乐在“后记”所说:“除了余华、龙应台等中国作家的书外,我还读了大量外国作家的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村上春树的《1Q84》,海明威的《老人与?!?、《永别了武器》,狄更斯的《双城记》,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房龙的《宽容》、《人类的故事》,还有《飘》、《简爱》、《名利场》、《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过于喧嚣的孤独》......还有《东欧史》、《俄罗斯史》、《光荣与梦想》、《中国人史纲》、《倒转红轮》......”
在行走和阅读中看世界,已经让这个刚满十二周岁的孩子拥有超越同龄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令人生羡。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封底点评”中说得好:“作为00后,周诗乐小朋友既‘行万里路’又‘读万卷书’,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
指点世界
整本书中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个孩子对如今政闻的熟知,从国内到国际,从“高考改革”到“乌克兰暴乱”,针对每件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周诗乐都能娓娓道来。
在提及韩朝统一的那篇文章中,将韩朝两国从分裂的历史到将来有可能的统一,分析得头头是道,仿佛他就是一个韩朝历史的见证者,字里行间俨然已经成为了小大人的角色,不得不让人对他的博闻而啧啧称赞;在分析德国勇于承认二战时期带给欧洲毁灭性灾难的错误时,周诗乐又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审视日本历来的暴行,最后以 “知耻而后勇”结尾,令人深省。
“一个人的戏剧人生”,周诗乐用剧本的形式描述了希特勒从婴儿时期的无助到最后犯下震惊世界的暴行,深刻展示了这位20世纪最恐怖的杀手一生的行径,并在最后将其联系到我们每个人百变的人生秀;而在谈及国际人均GDP排名时,周诗乐又转身幻化成一个小小政治评论家,从“欧债危机”到“金砖四国”的崛起,无不透射着他对当今国际动态的熟知。
正如青年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在“序言”中所说:“周诗乐的经历告诉我们,少年看世界,其实并没有多少阻碍,唯一的阻碍就是自己”。
纯真世界
在人们看来,周诗乐看世界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眼光,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人,而从另一面来看,对于一个依旧徜徉在快乐童年的孩子来讲,调皮和纯真依然是难得的本性。
所幸在这本书中,依旧能从某些文章中,看到本属于周诗乐这个年龄爱玩、爱吃的天性。“雅典戏鸽”在他与鸽子的互动中看得出他的喜爱,以及属于孩童的那份天真无邪,鸽子的灵动以及偶尔的情绪在他的眼里变得如此随性;“舌尖上的意大利”体现了本属于孩子爱吃的本性,好像这些食物在他那里成为上帝的馈赠,让人不自觉地都想去尝试下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意式比萨”。
除此之外,着实令我惊喜的是,在“我的家庭”一文中,周诗乐将其与父母的关系比作太阳系,自己是小太阳,爸爸是地球,而妈妈是月亮,孩子眼中的情感维系顿时变成了充满童趣和乐活色彩,让他有重回孩子的稚气与逗趣。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未来与童话世界”中,更是展现了一个孩童眼中的未来以及渡渡鸟等物种对濒临灭绝的呼救,无不让我徒生敬意,每个孩子心目中都会有自己幻想的未来世界,而周诗乐也不例外,在他的眼里,有对未来教育新模式的期待,有对未来地球毁灭的恐惧,这些无不反映着现实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冲击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