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闻》4月28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店家张贴JAPANESE ONLY,刺伤外国人》的特别报道,介绍了日本浦和红钻队球迷在足球联赛时,因悬挂“JAPANESE ONLY”(仅限日本人)口号而引起公愤并遭遇严重处分,另外还介绍了一些日式料理老铺,也因在店门口张贴“JAPANESE ONLY”,刺伤了外国人的心而受到警告。
但事实上,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刻意去寻找“Japanese Only”或“Foreigners are not allowed”,你很难看到这一类标语。在上述《朝日新闻》的报道中,就介绍了一件事:一位从事人种歧视研究的日籍美国人,在走遍北海道、群马、爱知、大阪、广岛、冲绳等各地店铺及公共设施,细数“Japanese Only”类招牌之后,一共找出五十来处——完全可以说:在日本数目庞大的店铺及公共设施当中,这几乎是个微乎其微的数字。
而且,即使是这些少数量的“Japanese Only”招牌,如今也或是被拆除,或是被改为了“Japanese Language Only”(仅限日本语)。
我这样写,或许有人会问:“你是想告诉大家日本人不排外吗?”答案是否定的——日本人是排外的,但不在张贴“Japanese Only”一类的招牌上,而是在社会日常的空气当中。
如果要将日本式排外做个细分的话,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一种源于无知;一种源于敬而远之;还有一种,则源于日本匠人式的自傲。
“无知”的例子几乎信手拈来。我刚来日本时,甚至有日本人在自豪于日本料理的同时,非常骄傲地来问我“是否懂得使用筷子吃饭”。“敬而远之”针对的则是不懂得入乡随俗者。而下面的例子,则源于日本匠人气质的自傲了。
我曾去日本中部的下吕温泉旅游,入住一家名叫“纱纱罗”的温泉旅馆,旅馆掌门人大前先生说,我是他们旅馆接待的第一位中国客人。此前,这家温泉旅馆拒绝了很多团队客人,只接受散客预定——大前先生在经营旅馆之前,是一名建筑设计师。“纱纱罗”不仅由他亲自设计,所有的装修材料也是他一手挑选,样样造价不菲。如此精致富有匠意的温泉旅馆,实在无法想象团队客人蜂拥而入的样子。因此,大前先生对我说:“我们只欢迎懂得的客人。”
同样的话,在日本京都的古董街,也有一位店主对我说过一次。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陪同一位国内来的学者前辈拜访京都,学者平时好收集古玩,我们便去了京都的古董街。
在一家古董店内,学者前辈看到几样中国清代的瓷盘,便拿在手中细看,然后告诉我:这东西真倒是真的,只是店老板标出的年代不对,××年间是不使用这类花草图案的,这该是××年间的物品才对。
我们在这边唧唧咕咕的时候,那店铺老板远远地坐在靠里间的一张桌子边忙着手头自己的事,对于店堂内站着的两个大活人视而不见。看店主对进得店来的客人如此傲慢,我忍不住走过去,将刚才学者前辈告诉我的话,用日语重复了一遍。
听了我的话,店主没有吭声,只是站起身来,从陈列着的玻璃橱窗里,再拿出另一个盘子给那位学者前辈看,前辈看过,又指出几处地方。这次店主唤出个女孩,让她从楼上捧出一大一小两只香炉,学者细细看过,说这应该是明代末期的物品,店主面露微笑,连连点头,让那女孩将两只香炉收起来,说:“这个只看不卖。”
接下来店主一改沉默,滔滔不绝介绍自己去中国淘宝的种种经历,又显摆了几样自己得意的收藏,双方还郑重地互换了名片。告别时,店主一直送出店门外,并连连鞠躬说“欢迎再来”,又笑着对我说:“欢迎以后再带客人来。但不懂的客人,您可千万别带来啊。”
“我们只欢迎懂得的客人”——我想:只要是在某方面拥有追求极致癖好的人,就会懂得这句话背后的内涵——对于这样的店主而言,他们寻找的并非顾客,而是老友式的知己。懂得了这一层,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店主会说“我们只欢迎懂得的客人”了。